网站首页 - 正文

2006年金秋失利总结分析

发布时间 : 2010/12/31点击量:
不破不立,这句话昨晚我一直在说,也很适合生科合唱今年的情况。近些年来,生科合唱已经有些走入恶性循环的意思,就算今年勉强拿到了这个冠军,今后的发展也很不乐观。借着这次落败,趁着一批骨干成员都还在,放下包袱,正好反思一下生科合唱存在的问题,规划一下以后的发展,未尝不是好事。

  I. 失利的原因分析:
  今年金秋折戟,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积累下来的问题,也有一些事先没有预见的客观因素。下面就我的看法来谈一下:
  I-1. 素质问题
  说这个并不是贬低新团员,只是陈述一个我的看法。就近几年的情况看,大学生的整体(注意这个“整体”)综合素质下降不光反映在合唱上面(人文爱乐今年招新的情况也不好),其他各个方面的反映都是如此,这也是应试教育和高校扩招愈演愈烈的恶果。生科院本来就不是一个大院,在人数最多的2001级,一个年级也才300人。而且生科院几乎没有艺术特招生,就选材范围来看,远远不及很多院系。今年男高有新团员热情非常高,国庆长假期间主动要求开小灶,可惜先天乐感实在有限,最后不得不遗憾地退出。
  再者,如今的社会更加强调个性,虽然从媒体到教育都一直在呼吁要有团队精神,但是社会大环境如此,学校也不能免俗。大部分普通团员对于合唱团的投入程度,已经不如当初了。甚至据说2004级有团员退团后四处编排合唱团的不是,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一个客观情况,并不是主要原因。就今年的情况看,有些团员的先天条件还是不错的,而且2006级的新团员整体比2005级的态度要端正,这也是生科合唱东山再起的希望。

  I-2. 声音问题
  生科院合唱团之所以长盛不衰,靠的是不断传承下来的一批又一批有相当素质的骨干成员。但是事实上,自从1999级之后,生科院的女声就开始走下坡路,而这个问题,在2000年和2001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老人们都还在,觉得新人差点无所谓。到了2002年,该2000级挑大梁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而生科女声以前的骨干,偏偏到了这个时候没有一个留下来读研的,因此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断档。而2003年没有比赛,也没有正常训练,更是加剧了这个问题。如今2004级的女声声部长就明确跟我说过,她们进团的时候,上头带声的人就已经有很多东西教不明白了,等到她们教新团员的时候,更是懵懵懂懂。这样下来,今年失利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对于男声而言,尽管本钱一直都还不错,但也存在和女声类似的问题,只是按照生科院的搞法,目前表现得还不像女声那么严重。不过如果不做改变,这样下去也不行。

  I-3. 训练问题
  但是生科院合唱团真正长盛不衰的独门法宝,是严格的纪律和高强度的训练。上周四,经管院合唱团的一批熟人来旁听生科院训练,说虽然现在生科的声音存在很大问题,但是整齐集中的特点是让他们羡慕不已的。而整齐集中的声音,正是和谐——这个合唱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追求——的必要条件。我当时就指出,只要你们经管能够每周训练至少6次,每次训练至少2小时以上,绝对也能做到这样。结果经管一群人郁闷地说:那素不可能滴……
  就业余时间来说,生科院平均每周40以上的课时数,也是远远高于很多院系的,还不算实验这种经常超过课时规定的。能保证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仅仅有训练强度是不够的。如果训练不得法,高强度训练反而是适得其反。而生科院现在的主流训练方法,还是延续着多年前的方法。在以前合唱信息还不充裕的情况下,那种方法是可以保证质量的,但是目前合唱艺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使得生科院不能再固步自封了。
  生科院在人员素质并不出众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这种方法来保证质量,也是无奈之举。高强度训练很容易使团员疲劳,使他们失去对合唱的兴趣。如何提高效率,调动团员的情绪,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近几年选择的作品越来越难,而以团员的水平,并不能很好地演绎作品。现在的骨干力量,包括指挥,对作品和团队的掌控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对自己的水平信心不够,过于指望外来的指导,也不是长久的办法。

  I-4. 态度问题
  从1987年第一届金秋艺术节开始,到今年的第18届,生科院总共拿了16个合唱冠军。这是生科院的光荣,也是负担。
  对于学生来说,进校就开始接受传统教育,好像金秋合唱的冠军就应该是生科院的。这个对于新团员来说,可能导致自负;对于老团员来说,又会导致压力太大。为了这个金秋艺术节,付出得太多了。

  I-5. 外部原因
  金秋艺术节如今的水平越来越低,大家都看在眼里。武测大活的场地条件和容量,彻底掐死了金秋艺术节的群众基础;今年的日程朝三暮四,让各个学院都叫苦不迭;甚至从去年开始,都学会搞黑哨了。这样下去,金秋艺术节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II. 改变观念,从头再来
  II-1. 回归艺术本身
  金秋艺术节的初衷,是提升整个校园文化的层次,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但是多年以来,已经完全演变成了政绩争夺和小部分群体的竞争。既然金秋艺术节已经变味,那么我们也不应该把目标再定在这个上面。生科院合唱团是应金秋艺术节的需要而诞生的,但决不是仅仅为了一个低水平的金秋艺术节而存在。
  作为一个院系合唱团,为了院系的利益参加金秋艺术节并取得好名次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得到学院在软硬件上的支持,也有利于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培养团队精神。但是,仅仅为了一个比赛,功利性太强,尤其从2002年开始,为了争夺金秋艺术节冠军,第一集团的几个学院大肆提高曲目的难度,引发了全校追求难度的风潮。结果就是,一点声乐和合唱基础都没有的新团员,一进来就要直接学习国际比赛所使用的曲目,严重打击了他们对合唱的兴趣和训练积极性。而且一年仅仅训练两个月,比赛一完就放了鸭子,也不利于合唱团的可持续发展。
  合唱,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么多音色不同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却能够一起发出那么和谐美妙的声音,演绎出那么优美感人的旋律。在合唱团里,不仅能够体会到人声和音乐的魅力,还能结识那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才是合唱本身的意义。

  II-2. 改变运作模式
  首先,骨干成员要扎扎实实打好基本的合唱声乐和乐理基础,团里没人教就请老师教,要多了解合唱界的情况,请优秀老师来指导。然后,循序渐进,大量接触不同风格,难度适中的作品,找到合唱的感觉。专场音乐会要做好,做出去。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出去参加一些高水平比赛和演出,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拓宽自身的眼界。生科院合唱团已经在外面小有名气,不能再把目光局限在武大校内,应该主动走出去。等进入了真正的合唱圈子,提升了自身的层次,再回头看金秋,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

  浴火重生是痛苦的,但是涅槃后,飞出的是更加美丽的凤凰。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