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培养博物学人才的格致门,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1992年生物学系、病毒学系和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如张珽、钟心煊、何定杰、汤佩松、孙祥钟、高尚荫、余先觉、吴熙载、杨弘远、田波、朱英国、舒红兵、朱玉贤、宋保亮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学院成为学科专业全,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设七个系(生物化学系、细胞生物学系、遗传学系、微生物学系、植物科学系、病毒学系、生态学系)和两个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建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细胞稳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动植物标本馆。


学院现有教职工172人,其中教师119人;包括教授(研究员)8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50人次。学院拥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3个,湖北省创新研究群体6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学院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促交流”为人才培养特色,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在校学生1614人,其中本科生641人,研究生973人。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10个硕士专业、10个博士专业。


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是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是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学院先后得到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项目等支持;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评估结果为A,排名并列第4,生态学评估结果为B+,排名并列第11;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排名全球前5‰。


学院于1993年获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获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1年,《微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分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命科学导论等5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毒感染与检测虚拟仿真综合实验等3门课程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5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引导原创性研究,加强学科交叉领域协同发展,瞄准人类健康、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汇聚优质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实现从0到1的科研突破,在免疫与炎症调节、植物功能基因组与演化、代谢调控与代谢性疾病、水稻抗性与育种、病毒感染与防控、染色质与表观遗传等研究方向初步形成了6个高水平科研团队,一系列原创科研成果在生物医药、水稻育种、水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成功转化。近十年,学院入账科研经费总额11.6亿元,发表SCI论文1800余篇,其中Nature4篇,Science1篇,Cell4篇;独立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17项;获批国家专利154项,新品种授权24项。


学院建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拥有一流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条件,包括质谱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及分选型流式细胞仪、激光显微切割仪、膜片钳、微量热分析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设备,建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2实验室)、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室、植物生长温室,为进行生命科学各领域研究搭建了优良平台。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秉承追求卓越的办院宗旨,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所培养的毕业生以其素质高、基础厚、创新能力强赢得海内外的广泛赞誉。目前,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姿态,不懈努力,开拓奋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学科和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学院,为武汉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更加有力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