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务虚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 2023/03/25点击量:

  3月23日下午,学院召开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务虚会,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成员、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负责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秘书等20余名教师一同参会。会议由刘星副院长主持。

  会上,刘星副院长就学校近期下发的《关于印发武汉大学2023年工作要点和重点推进事项的通知》文件精神进行通报,并着重围绕“推进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工作展开详细介绍。他提出,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重要且富有挑战性的创新工作,是学校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速推进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是一项集生源质量、学制调整、指标分配、导师队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要紧跟高水平学科建设发展态势,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学院党委书记程连珍强调,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入选学校首批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单位,学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以此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理顺工作思路,大胆讨论提出设想。在现有“强基计划”、“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础上设立“烛光引领计划”,选拔院士、杰青等高水平指导教师团队组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最优秀的人”,让高水平指导教师肩负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

  李国红院长表示,本次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是学校开展培养大师级、“大先生”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试点工作重点是“创新”,包括选拔机制、培养方案、产出成果、灵活学制等多方面创新,与会人员要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力争拿出一套成熟方案。

  随后,与会教师纷纷发表各自观点,就围绕设立激励机制、开展高水平小班化培养、留住高水平人才、建立轮转入选淘汰机制、配套灵活学制、弹性创新成果要求等展开讨论。参会教师建议,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科研攻关指导小组专业指导,利用高水平导师打造学院人才高地,打破固有限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最后,刘星副院长作总结发言,提出推进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点建议:一是要紧密结合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以院士和国家级人才牵头,组建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团队,优选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生源,把高水平的导师和拔尖人才集中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优势特色学科方向,推动有组织的科研。二是进一步优化“贯通培养模式”,实现本科拔尖人才培养与学术博士拔尖人才培养的对接,以强基计划为班底,首期建设目标设置20人体量的小班,建立动态选拔与淘汰考核机制,把博士招生指标直接投放到拔尖人才名下,由“学生带指标”选择指导教师,建立灵活轮转制度,推动拔尖人才培养导师团队跟踪学生成长过程,既要“教得好”,还要“留得住”。三是要建立弹性学制,创新成果管理要求,明确“发文章”不是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尽管好的科研成果必不可少,但不应以“发文章”作为毕业和学位授予的硬性指标,打破固有博士学制要求,不设最长年限,何时满足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何时即可申请毕业和学位。四是大幅提高入选学生待遇水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待遇体系。

  今年是武汉大学“学科建设年”,学院将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举全院之力,积极完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有力推动基础学科建设,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讯员:李 悦

审 核:刘 星 余 丽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