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人才强校笔谈】宋保亮院士:坚持人才引领发展 打造最优人才生态

发布时间 : 2022/04/18点击量:

  2017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生命科学学院立即行动并积极跟进,采取了强有力的举措,做实做新人才工作,在人才引育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五年来,学院从海内外引进各类人才18人,新增各类国字号人才18人(20人次),目前,学院国字号人才总数达到32人(47人次),同比增长74%。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学院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回顾学院的人才工作,我有四点体会。

  一是完善招才引才机制,打造人才引进“强磁场”。我们一直在探索不断拓宽招才引才渠道及优化工作机制,2017年学校提出“人才强校”战略之后,学院迅速成立了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由院长书记牵头,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系主任为小组成员,多次召开人才引进会议,商讨如何开创人才引进工作新局面。坚持招才引才机制长效化,方式方法多样化,一是“走出去”——由党委书记、主管人才工作副院长等领导带队出国招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高校招聘现场发出引才用才的诚挚邀请;二是“引进来”——“人皆伯乐、以才聚才”,学院高层次人才多,人才的学缘资源也很丰富,我们充分利用全院高层次人才的各类资源,广泛而深入地挖掘海内外青年才俊,通过学校学院新媒体进行人事人才政策宣传,办好每一期国际交叉学科论坛,使全院上下形成了“引才强磁场”。在“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以来,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教师18人,这其中既有国内外优秀学科领军人才也有专业领域内的青年才俊,这些优秀人才的注入,优化了学院教师的年龄结构和专业布局、提升了学院教师队伍科研学术水平,现已形成以院士为学科领军人物和国家杰青等为学术带头人,青年创新拔尖人才辈出的优秀师资队伍群体。

  二是服务人才成长,提供人才培育“营养液”。人才既要引进来,还要能成长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引得进,留得住,使引进的人才安心扎根武大。为了让引进来的人才快速成长,学院采取了一系列育才措施,2017年出台了《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学者导师制实施办法》,共邀请16位国内知名专家担任我院优秀中青年人才学术导师,学术导师充分发挥了学术引导和指导作用,使青年学者能够更快熟悉国内学术环境、尽快融入国内学术团队。同时,学院还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交流会、举办年轻导师发展论坛,加强教师间交流合作;选送优秀青年教师赴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研修提高科研水平能力;以全员聘用考核为契机构建“破五唯”人才评价新体系,加强评价考核,并重视运用考核结果,提高人才待遇。

  我们也充分发挥学院“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邀请院士、国字号人才组建“智囊团”,助力青年人才成长。青年人才在申报各类人才项目或重要科研项目时,学院都安排有专人对接,负责提供一对一指导,包括修改项目申报书、预评审答辩把关等;学院的行政人员在项目申报、行政审查等过程中也为教师们提供了“查漏补缺”的细致服务。近五年,学院新增各类国字号人才20人次,其中本土人才6人,这些成绩生动地说明了无论是本土人才还是引进人才都能够在生命科学学院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三是做大做强学科及平台,努力实现人才引领发展,发展汇聚人才的良好局面。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感情留人是一方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事业留人,平台高、团队强、能干成事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多年来,我院注重加强学科及平台建设,努力建设好生物学“双一流”学科及杂交水稻、病毒学两个国家实验室。学院在“双一流”项目首轮建设期间,高水平平台建设也取得良好成绩,新增教育部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个、细胞稳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2022年牵头组建了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依托学科及平台,目前已形成以下学科创新团队:依托泰康生命医学中心、细胞稳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由我领衔的生物化学与代谢生物学团队;依托医学研究院、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外专引智基地,由舒红兵院士领衔的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团队;依托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蓝柯教授为核心的微生物学和病毒学团队;依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朱玉贤院士为团队学科带头人的武汉大学植物生物学学科研究团队。“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这些具有雄厚实力的学科平台和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吸引了如徐可、杨红春、张竹珍等实力强劲、极具科研潜力的青年人才加盟。人才的科研产出促进了学院发展,近五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5项,年均科研到账经费近1亿元,在全校名列前茅,发表科研论文共919篇,其中高水平论文共158篇,包括Science、Nature、Cell文章5篇,呈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学院发展的良好态势又进一步吸引人才汇聚。2022年,有12人依托学院申报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

  四是注重领军人才的全职引进。近年来,生科院全职引进了刘勇教授、蓝柯教授、徐永镇教授等国家杰青,他们的加入,带动并增强了代谢生物学、病毒学和RNA科学等学科方向的实力,增强了科研经费竞争能力,同时使得生科院在吸引年轻人才和助力年轻人才成长方面更具实力。在领军人才的引进方面,生科院坚持稳扎稳打,引进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批。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怀“国之大者”而共赢。“十三五”期间,“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也为干事创业的人才打造了成长快车道。生命科学学院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指引下,通过构建完善的招才引才机制、畅通服务人才成长渠道、做大做强学科平台,形成了系统完善、富有成效、充满活力的人才引育生态圈。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秉承追求卓越的办院宗旨,坚持“四个面向”,推进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用高质量人才队伍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人物简介

  宋保亮,生物化学和代谢生物学家。1975年1月出生于河南林州,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任研究员/研究组长,曾任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2-2014)、所长助理(2013-2014)。2014年3月至今,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12月起任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

  宋保亮主要从事胆固醇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阐明了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并从人群中发现了新的胆固醇吸收基因;揭示了一条胆固醇合成负反馈调控通路,并阐明进食碳水化合物诱导胆固醇合成上调的机制;发现了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途径与方式;发现了新型胆固醇共价修饰蛋白及其功能。这些成果为降脂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他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以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Cell各1篇,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5年度、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和于2018年入选“国内十大医学研究”及“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影响力事件”。他的研究成果被收录入生物化学经典教材《Lehninger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分子细胞生物学经典教材《Molecular Cell Biology》、内分泌学经典教材《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等20余部英文教材与专著。他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糖脂代谢的时空网络调控”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转自:武汉大学新闻网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