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朱玉贤院士全职受聘为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成为武大科研阵容中又一颗耀眼“明星”。记者特对朱玉贤进行了专访。
记者:朱院士您好,您和您的团队通过十余年的努力,让中国的棉花纤维长高了0.3厘米,您也因此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成果的研发过程吗?
朱玉贤:为了找出乙烯调控细胞伸长的分子机制,当时我们做了两个多月的实验都没有进展。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想既然用乙烯处理棉花胚珠,超长链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不受任何影响,那为何不倒过来做实验,用超长链脂肪酸处理棉花胚珠,看看乙烯合成酶基因表达是否受超长链脂肪酸调控?
循着这一思路,我的团队不懈研究,终于相继取得了超长链脂肪酸调控乙烯合成,而乙烯则通过调节果胶多糖生物合成来控制纤维伸长等重大发现。
记者:您能谈谈这个研究成果的意义吗?
朱玉贤: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大国,年产量约在500万吨左右,但是每年仍然需要从美洲进口超过100万吨的原棉,主要原因是我国棉花的品质偏差。以前,我国生产的棉花纤维平均长度不足3厘米,而美国产的棉花平均长度为3.3厘米。
虽然我们让中国的棉花只是长高了小小的0.3厘米,却可能让中国棉纺织产业在高端棉花的需求上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我国的棉花研究也由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记者:听说您的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里,每年只能回一趟老家?
朱玉贤:每次回家,我对父母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不孝的儿子。”实验太紧张,我想多陪他们一会都不行。但在父母眼里,我是在给国家做贡献,每年见一次面也是开心的,从来没对我说过一句怨言。
记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您觉得哪些品质是最重要的?
朱玉贤:最重要的品质就是锲而不舍,板凳要坐十年冷。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有自己的坚守,集中精力,不怕困难,在黑暗中瞄准方向坚持探索。此外,学者需要有高屋建瓴认识事物的角度,拥有自己的思考。专家不能哪都“拍一砖”,不能成为“杂”家,要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本专业的科研思考上。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加盟武大?
朱玉贤:吸引我来到武汉大学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为武汉大学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的知名学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诞生了多位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其次,武汉大学的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发展态势良好,人才队伍建设层次鲜明。此外,武大求贤若渴的精神、引进人才的良好思路与举措,以及武大人的真诚大气,也是我全职加盟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佩戴上武大校徽的那一刻,您有什么感受?
朱玉贤:我曾在樱花盛开的时节来到武大,这种绝佳的人文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位武大人都应以学习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而感到自豪。戴上校徽,标志着我正式成为武汉大学的一员,我将用余生为武大科研做贡献。
记者:听说您对中长跑运动情有独钟?
朱玉贤:我7岁上小学,从村里到学校有2.5公里,我每天早上不到6:00就要摸黑从家里出发,走路要1个小时,为良好的体魄打下了基础。我是第七届浙江省运会1500米的第一名,最好记录是3分56秒。从1982年起一直是浙江农业大学这个项目的纪录保持者,要不是2005年浙江省多校合并,我的纪录还要保持得久些。
中长跑可以很好地锻炼人的毅力,跑到中途疲惫不堪时,会萌生放弃的念头,但我最终都坚持下来了。可以说这个运动既让我保持健康的体魄,也培养了我永不放弃的精神信念。我一直保持着锻炼身体的习惯,来武大以后,一定要去珞珈山上走一走看一看。
记者: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高等研究院吗?
朱玉贤:高等研究院是武汉大学筹备已久的研究机构,把学校理科领域的优秀学者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做一些有深度、有高度的前沿性研究。同时吸引国内外的优秀学者参与,形成国际化的研究机构。希望通过理学学科的融合与引领,对武汉大学相关学科产生正面的引领作用。
记者:关于近期工作您有什么打算?
朱玉贤:我将全心投入高等研究院的工作,将其组建好。尽快组织一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方向性的意见、宽松的环境和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安心做研究,促使研究院成长壮大。与此同时,我将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在湖北寻找棉花科研基地。
记者:对于高等研究院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期待?
朱玉贤:希望三五十年后,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机构之一。让大家一提到武大,能立刻联想起高等研究院。多为国家贡献看得见的高质量科研成果,让武大学者的名字铭刻在世人心中。
——转自《武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