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李琳)“朱英国院士直到离世前仍然奋斗在科研前线,我们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必将更加努力,为党和国家、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我想这是对朱英国院士最好的缅怀方式!”听完朱英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遗传学博士生关伟坚定地说。
11月1日是朱英国诞辰纪念日,学校举行朱英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电影《朱英国》开机仪式。校党委书记韩进、副校长舒红兵、校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朱英国院士的亲属等出席相关活动。师生代表500余人聆听了朱英国的先进事迹。
舒红兵在致辞中指出,朱英国同志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的爱国奋斗精神。他号召全校师生要把学习朱英国同志先进事迹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和传承武汉大学校训精神结合起来,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心同行,以更加坚定的家国情怀、更加高远的理想追求、更加执着的报国信念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奋斗激情,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朱英国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有: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代常,杂家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芳,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胡骏,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姜星莉。他们分别以《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与天下苍生同梦》《我眼中的朱老师》《朱英国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为题,结合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真情讲述了朱英国的感人事迹,生动再现了朱英国光辉的一生。
朱英国的点点滴滴,催人泪下:从不畏惧农业科研的苦与累,一干就是几十年,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国家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人谦和温暖,对每一位来他办公室的客人,都亲手倒上一杯热茶;鼓励学生“年轻人要有精神,要吃得苦,要为人民服务”;秉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病危住院前最后一篇日记上是他满满当当的工作安排,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还在病房里指导研究生罗肖郧的实验……
报告团的深情讲述打动了全场听众。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蕾在报告会后感慨万千,回忆起自己在1995年夏天第一次见到朱英国的情景:“那是在孝感东山头村,炎炎烈日,朱老师挽起裤子赤脚下田,普通话虽不标准,但说起水稻,中气十足,掷地有声。晚上,朱老师端着饭碗,和农户蹲在院子里,边聊农活边吃着饭……23年过去了,我始终忘不了这幅对我影响至深的画面。”
弘毅学堂2018级本科生狄东旭说:“‘你对水稻有感情,水稻就会对你有感情’,朱老师这句话对我触动特别深,这充分展示了朱老师对事业的热爱,告诉我什么是奉献精神,什么是使命与责任,更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潜心学习基础科学,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报告会后举行了电影《朱英国》开机仪式。韩进、舒红兵、沈壮海,以及电影《朱英国》主创、演职人员,朱英国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艺术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师生代表100余人出席仪式。沈壮海主持开机仪式。
韩进表示:“这是第一部由武汉大学主创、武汉大学投资摄制、武汉大学师生主演、武汉大学完全掌握知识产权的影片,也是学校首次借助电影这种传播媒介,在更大范围展现朱英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他勉励剧组全体成员精诚合作,拍摄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作品。
据悉,全国范围内正在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武汉大学组织朱英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拍摄电影《朱英国》,就是为了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讲好以朱英国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故事,激励武大师生向身边榜样看齐,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朱英国生前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自主培养的遗传学家、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年8月9日,朱英国因病在武汉去世,享年78岁。2017年12月,教育部追授朱英国“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摄影:金鑫、李昊原 编辑:陈丽霞)
本文转载自武汉大学新闻网,原文链接如下:
讲好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