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一盏明灯照初心。班级导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望者,是青春航程中的引路人。他们中,有人以科研创新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有人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倾听少年的迷茫与憧憬,有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师者父母心”的深刻内涵。透过这些故事,我们触摸教育的温度,见证成长的力量,更读懂“导师”二字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热爱。为弘扬立德树人精神,彰显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担当,学院学工办特别推出“躬耕教坛·匠心育人”系列专访,聚焦2023-2024年度优秀班级导师、优秀烛光导航师的动人故事。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而他们,始终是照亮学子前行之路的灯塔。本期,让我们共同走近2023级4班班级导师杜润蕾。
班级导师简介
杜润蕾,女,2023级4班班级导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199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科院病毒学系,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免疫学专业,曾先后在美国乔治城大学朗巴蒂癌症中心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癌症中心攻读博士后,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在本科教学中,承担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工作。

引路者——学业与心灵的摆渡人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她总谦逊地称自己只是“班级的观察者”,但在学生们心中,她早已成为暗夜行路时的提灯人。踏入大学校园,如同开启一场全新的冒险,学业上的挑战与适应成为同学们首先要面对的课题。杜老师深知其中的关键,每学期都会多次主动与大学化学、微生物、细胞生物学等艰深课程的任课老师深入交流。从课程进度到课堂表现,从知识掌握程度到学习态度,她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可能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因素。
对于初入大学、在学习和生活上一时难以适应的同学,杜老师给予了特别的关怀。她从不以师长姿态俯瞰,而是蹲下身,用共情的目光凝视他们的迷茫。祝同学曾因期中成绩不佳推开杜老师的办公室,迎接他的不是责备,而是一杯热茶。“或许你可以和我聊聊刚上大学的心得?”那天黄昏,师生二人探讨大学的学习方式与教育的意义,分享初入新环境的孤独与敏感。杜老师不仅共情开导,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他明确目标,梳理方法。回忆起这段时光,祝同学感慨道:“杜老师没有责问我成绩欠佳的缘由,而是让我放松,聊聊我的生活。我很惊喜老师和我一样都是ISFJ,她能理解我的感受与经历,分享她对生活的见解,也带我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大学。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原来我也可以活得精彩,活得愉悦。”
杜老师深谙:所谓“适应”,从不是让年轻人削足适履。当有同学在生物科学与就业现实的夹缝中挣扎时,她为他们介绍行业现状,展示实验室数据如何转化为抗癌新药;当有同学与父母为专业选择争执不下时,她用行业报告与校友案例搭建起理解的桥梁,赋予他们沟通的勇气。杜老师的教育理念,正如那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拥有选择自由的底气”。

点灯人——驱散职业规划的迷雾
“真正的指引,是教会他们看见远方的光,也看清脚下的路。”
班会上,杜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留学择业的经历与感悟。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前景,到未来就业的趋势和方向,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同时,她还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和行业动态,为同学们讲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方法。
面对同学们的焦虑,杜老师以生动的比喻开解:“职业生涯就像一颗不断生长的树木,不要害怕看不见的围墙限制,先自由地向天空伸展枝桠。”她讲述自己带过的学生:有人在基础科研领域默默深耕,有人在制药企业大展身手。“人生没有‘错误’的选择,只有不断校准的方向。”她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路。
刘同学曾因深造与就业的选择与父母产生严重分歧。一方面是对基础研究的热爱,另一方面是家长“本科即就业”的现实考量,让她陷入两难。杜老师从数据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毕业去向的抉择方式,鼓励她积极沟通。刘同学回忆道:“难得的是老师给予的‘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王同学对出国留学充满疑虑,杜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美国留学生涯,告诉他:“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跨出舒适圈当然会害怕,但世界会给勇敢者准备更多可能性。”她还帮助王同学寻找相关资料和信息,让他更全面地了解各个选择背后的可行性与努力方向。在杜老师的耐心引导下,王同学逐渐理清思路,勇敢地朝着目标前进。

传道者——在科学与人文的交界处播种
“她让我们看见:科研不是冰冷的试管,而是滚烫的人间。”
杜老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她分享的两个故事,让同学们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个故事关于“Erlotinib”——她揭开了这个用了十五年的网名之谜。当年亲人罹患癌症,由于治疗的小分子药物知识产权掌握在美国手中,杜老师亲身经历了天价靶向药压垮一个家庭的无奈。“打败大多数病人的不是无药可医,而是无以为继。”她坚定地说,“所以我要回国做基础研究,要研究出我们中国自己的作用位点,研发我们自己的小分子药物。”她的话语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同学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和科研梦想。那一刻,大家深刻感受到科研不仅是为了学术成就,更是为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第二个故事关于吴尊友——这位流行病学家为了中国艾滋病的控制与抑制,不顾他人劝阻,毅然坚持近20年奔走在抗疫前线。他深入特殊群体,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难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杜老师说:“有些人燃烧自己,是为了让世界少些哭声。在我看来,吴老师是一位称得上伟大的科学家,请大家和我一起为这位伟大的灵魂默哀。”教室里寂静无声,唯有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天地也在向这样的灵魂致敬。
在杜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浪漫,在于它永远与人类的命运同频共振。”

润物无声,蕾绽千重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由于工作原因,杜老师即将卸任4班班级导师工作,借此机会,同学们想说:“亲爱的杜老师,那些被您摇动的小树,已在风中学会歌唱;那些被您推动的流云,正朝着各自的星辰奔赴。此去山高水长,愿您带着无数个“我们”的祝福,在基础研究的征途上继续披荆斩棘。而当某天,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药惠及千万患者时,请一定望向远方——那里会有无数曾被你温暖过的生命,在人间为你绽放如蕾。”

学生记者:胡紫洵
通讯责编:张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