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武汉大学“导学相长”辅导员工作室共同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辅导员工作提质与创新——以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申报为例”讲座顺利举行,特邀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青睐生涯发展工作室”主持人武浩敏主讲。“导学相长”、“旗帜领航”、“知心同行”、“珞珈筑梦人”、“民族一珈亲”等5个校级辅导员工作室成员代表参加了活动。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导学相长”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余丽主持。

“青睐生涯发展工作室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武老师的分享从这一叩问切入。该工作室作为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以“双向服务”为核心理念——既助力学生生涯发展,更赋能辅导员专业成长。其独创的“一站一营一坊一厅”架构,依托学校数字化平台实现多维赋能:知识加油站重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能力训练营聚焦学生“可迁移能力”培养;成长赋能坊,通过将辅导员培训为经专业认证的生涯咨询师,随时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青睐展示厅则将长期积累辅导员咨询案例并落地成册,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可读性文本。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武老师以申报材料优化为例,详细解析了AI工具的核心作用。生成式AI工具可辅助完成框架设计、逻辑梳理、政策匹配及语言润色等方面的工作。通过“Cherry Studio”平台实现对当前市面上人工智能模型的全面调度,构建定制个性化政策知识库,确保内容精准契合辅导员工作规范与政策法规。

随后,武老师进一步分享了自己所总结的AI工具五大实操用法,包括:细节法(详尽描述已知信息)、角色法(赋予AI专业身份)、示例法(提供格式范本)、投票法(多方案比选优化)、反思法(多轮迭代修正)。通过对以上方法的熟练掌握可以让AI工具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武老师对现场辅导员老师们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针对AI原创性争议,她强调需结合知网查重、标注引用来源等方式来确保内容的严谨和规范。针对数据安全问题,她提出实施信息脱敏处理方法(如姓名转编码)来保障安全,如有能力可进行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措施。在学生激励方面,她指出可以通过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党团骨干示范引领、典型学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AI是提效工具,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仍需结合真实育人经验和自身对政策的敏感度。”武老师以此为结语将辅导员工作重新拨回育人轨道中,她强调使用人工智能帮助辅导员从填表、查资料等重复劳动中抽身,归根结底是为了将更多精力投向“一对一深度交流”“个性化生涯规划”等不可替代的领域,唯有守住“人”的温度,技术才能真正为立德树人这一重任服务。
文字:易美玲、刘铮
摄影:易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