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号,第三期Journal Club在生科院北厅如期开展。杜海宁导师班19名同学以及五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参加了此次分享。本次研讨由党一进行主持,王子炫,谢晓瑜以及王子喾同学进行分享。
该汇报小组主要从以下三个问题着手对本篇论文进行研读:
1.生理压力如何影响生理年龄?
是否增加?
能否恢复?
可逆性恢复效果如何?
2.不同生理压力对生理年龄的影响是否一致?
3.如何提升可逆性恢复的效果?
通过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基于文本,总结梳理出以下结论:
1. 生理压力能导致年龄的可逆性增加并能随身体恢复而恢复至初始水平。
2. 在不同生理压力的影响下,生理年龄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该研讨小组认为该论文探究结果有以下意义:
①提出生理年龄可逆:
挑战长期以来的生理年龄在生命过程中随时间单向上升的概念
②暗示了评估生理应激的能力及其促进恢复的新指标——对生理年龄的影响,
作为后续研究的窗口
并提出人体内可能存在以下机制:
严重的压力——增加生物年龄——增加死亡率
生理年龄可作为一种新指标,有助于在生理应激方式(治疗方案)、适宜的恢复疗养时间、药物疗效的选择评估上更合理,对人类如何从生理压力中恢复有启示意义。
该研讨小组也提出了对该论文探究结果的疑问:
①部分数据存在不可忽略的偏差,这种偏差产生原因是什么?能否消除?
②结果主要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具体生物学机制如何?
生理压力具体如何影响CpG位点甲基化?
③生物年龄的短期波动与生物长期衰老轨迹的关系如何?
衰老更多的是长期渐进的过程,短期内能恢复,长期影响如何?
生理压力是否会导致长期不可逆的衰老加速?
场上的同学们也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
①表观遗传时钟背后的生物学依据是什么?
②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对应的合适的时钟?
③在对人类数据分析时是否有必要设置空白对照?
其中部分问题在研讨中得到解决,如“在对人类数据分析时是否有必要设置空白对照?”,研讨小组一致认为“数据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自身前后对照更准确”。而有关表观遗传时钟背后的机制有待往后进一步深入探究。
通过本次研读,我们
①增进了对之前相对陌生的生物信息学的图表解读的知识
②了解了可进一步增强实验严谨性的平行测定的方法。如:应用多组学分析、跨物种分析、不同模型分析
对于本次的所探讨的文章如果读者小伙伴们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也可以在公众号留言,我们会进行回复,对于有建设性的问题我们也会搜集并进行探讨,对于本次活动可以改进的地方也欢迎小伙伴们留言。如若有想法继续参加Journal Club的小伙伴请保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你们的支持就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