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storm gives iGEMers inspiration,E.coslim make

时间:2012-12-01 11:31:34

      第二次参加国际iGEM比赛,他们从MIT归来,并带回了银牌的好成绩。这是一支低调的团队,但他们的工作却绝非平淡。在实验室里改造生命从而为人类所用,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经历和体验呢?11月30日上午9时,怀揣着好奇心和敬佩之情,笔者走进了生科院科训室,对iGEM的三位成员进行了采访。

 (盛=盛宽玮,09级,项目设计者;赵=赵程,09级,组员;王=王博祥,09级,队伍中的艺术家;记=记者)

记:先介绍一下今年我们团队取得了什么成绩吧!

盛:今年我们得了银牌,怎么说呢,虽然成绩挺不错但还是有点小小的不甘心,其实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得金牌的。 因为我们今年是第二年参赛,还很年轻,经验不足,在上报的时候有一张表没有填好,没有清楚地告诉评委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规定动作,导致一些评委认为我们没有达到标准,所以没有得到金牌。但是相比得金牌与否,更重要的是我们进了总决赛,亚洲将近60支参赛队伍一共有16支队伍进了总决赛。得了金牌的人不一定能进总决赛,因为得金牌只需要完成一些规定动作,但是如果你能进入总决赛的话就代表你的这个project是被评委喜欢的。

2.记:能说一说iGEM团队组建以来的发展历程吗?

盛:生科院第一个尝试组建iGEM团队的人是严云。我们院的政策是相关的课题只有通过答辩了院里才会给你有关的支持。可惜的是第一年没有通过,第二年也就是去年,是真正意义上参加比赛,获得了铜牌,他们的project也很有新意。可惜的是今年因为细节的问题只得到了银牌,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届团队能够汲取我们所总结的经验取得更好的成绩。总的来说每一年都在进步吧。

3.记:据了解,你们一直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个课题,很辛苦,iGEM在你们心中一定有很重要的位置吧!

盛:嗯,生科院的同学都有很具体的问题,比如很多人会想出国,要参加各种考试,而且基本上每个队员都会进实验室,还要来做iGEM,的确是非常需要付出的。我们这一届真得挺艰辛的,就在这个实验室,基本上每个人都在这里通宵过,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

4.记:iGEM是属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那你毕业后会准备在这个领域就业吗?

盛:合成生物学更多的是启迪我的思维,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知道了生命原来可以这样去被改造来为人类所用。当我拥有了这个思维后,并不一定要去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我觉得如果我要去读博的话,第一步还是去了解一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合成生物学是一种把已知的知识通过你的智慧和思维利用起来,然后让它去干一件事情,它更相当于在做一种产品。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会从事跟这个相关的研究的话至少还会在十年以后吧。但是合成生物学的思想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合成生物学有一种一下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感觉,很神奇。

5.记:确实,只是这样听学长说一说都会觉得很有神奇。我了解到好像每个成员都有特定的分工,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盛:我们的团队是非常机动的,我们会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的特长来分配不同的工作。而且团队里面有很多大神级的人物,所以说我们才能做的像今天这样好。我们的队长是黄家蔚同学,他基本上是全能的;我是项目的designer;我们还有一个数院的同学冯元,他专门负责给我们建模;而且还有一个现在在北大的,他既懂生物又懂数学,所以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还有王博祥,我们团队的艺术家,网站里的美观设计几乎都是他做的;还有实干的夏显,一直埋头做事任劳任怨。另外像梅龙同学也领导了一个小组。还有到澳大利亚留学的周鹏程,他主要是负责我们团队的外联部分;赵程同学主要负责蛋白质工程这一块;还有一个大神级人物叫成帆,她帮我们改进了一个Protocol,使我们的实验得以顺利进行。高诗溦同学主要负责human practice。还有其他所有努力为iGEM付出的同学。正是有了大家一起的努力,我们才能走到今天。

6.记:在这里,也代表生科院所有人感谢你们所做出的努力!你们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就一直在选课题,最后是什么原因让你们选定了跟能减肥的肠道菌群有关的这个课题?

盛:最开始我们想出了十多个课题,然后就自己去找paper,去看这些课题是否可行,有没有机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来。最后对它们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及这个题目值不值得做,有没有创新点,最后就缩小到这个点上来了。

赵:选课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第一时间上是有限的,第二我们的器材和经

费是有限的,第三我们的人员精力是有限的。考虑这些东西对我们的锻炼是很大的,因为它完全要靠自己来做。

王:之前我也有一个想法,就是做一个关于将甲醛等有害物质转化为芳香烃类的课题,它的实用性很大,可以用来厕所除臭,新装修房子的净化什么的。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装备,分离小分子就太难了,所以后续工作就没有继续下去了。

7. 记:那会不会遇到一些项目是因为我们知识储备不足而不能去完成的?

赵:这个应该不存在。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很多知识都是直接来源于目前最前沿的知识,武汉大学是有条件让我们能够搜索到最新发出来的paper,不用担心漏过最前沿的信息,我们也一直都在学习和查询这些知识。

盛:像我的话搞定这个project起码读了两百多篇文章。

8.记:团队里面好像还有别的院的同学,他们主要是负责什么项目呢?

盛:其实我们的这种方式还不是最好的。我们分工得很明确,数院的同学帮忙建了一个模型,还有一个计算机院的同学,我们给他所有的素材,他帮忙把一个网站搭建起来,我们再往里面去填充文字。

王:今年我们在管理上还有待提高,但是我们已经逐渐找到了一种方式,就是如何让团队高效地合作。

盛:其实iGEM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包括设计软件之类的。但我们武大的同学有些缺少这种国际视野,他们不了解这样的东西,没有去找寻机会让自己参与到其中来提高自我 ,这是很不足的地方。

赵:我们iGEM就可以给大家提供这样的机会。

王:不光是学软件的,比如学物理的、化学的、药学的,他们的一些条件和思维跟我们的整合起来会非常有用。

9.记:下面来谈谈你们的这个"减肥菌"吧!它有什么创新点呢?

盛:我们所使用的大肠杆菌主要有三个优点:一是人工设计的两个合成promoter,

大肠杆菌监控肠道中高卡路里分子的含量;二是非常高效,其中包括fatty acid degradation(脂肪酸降解)、cellulose synthesis(纤维素合成)、colonization(大肠杆菌的定居)和death(死亡)四个devices;三是长效性,综合最近几年的papers,发现肠道菌群跟人的肥胖是有直接关系的,于是我们想到可以通过大肠杆菌调整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比例来达到目的。

王:而且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譬如后阶段的一个数学建模,我们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记:那这些发现或者是问题会不会反过来影响你们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             盛、王:这倒没有。

王:我们得到一个新的东西最开始肯定是兴奋而不是沮丧啊,哪怕它颠覆了我们以前的一些思路,我们也可以调整。况且我觉得应该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理念的错误。

盛:而且我们在前期做了很多的准备,真的是很巨大的准备。

赵:而且有一种体现,这种体现很多并不是由我们所掌控的,也就是说很多的发现是在我们做实验的过程中无意地发现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常态。

10.记:这个问题有点专业了,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你们认为科学家对生物技术安全问题的风险评估工作做得足够吗?

 盛:我觉得不足够。因为任何一个科学研究都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家的责任更多意义上就是在于把一些安全和技术上的问题discover出来。当然如果他把研究成果做成一个产品的话,他就必须要对这个东西负责,但如果他只是纯意义上地发现现象的话我觉得就不存在好与坏,这只是对自然的好奇心

赵:对一个事实地描述实际上是不存在偏颇的。但是如果对事实进行评估,这就不该是一个科学家进行的。它应该是由想要将其变为产品的人进行的。像爱因斯坦他发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但是谁来控制核能,核武器,这是科学家无法掌控的。

王:科学家有义务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全人类。但是怎么用就不是科学家所能掌控的了。                           

11.记:我在看有关iGEM的文章的过程中,经常看到brainstorm这个单词,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赵:我觉得进入这样的一个队伍,大家都有机会来体验这样的一种东西,但具体怎么样,还挺难用言语描述。

盛:我觉得brainstorm是一个非常非常快乐的过程。大家会冒出各种想法,这是一个积极地探索的过程,你会想法设法地去考虑一些东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有人跟你一起讨论,去攻击你赞扬你。而且在想到了这个project然后开始构思的时候,我其实是一无所知的,然后就会产生一种突然找到什么东西的快感,非常爽。更重要的是思想碰撞确实让人受益良多。

王:在brainstorm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很好玩的想法,哪怕那些很离奇很神奇的想法,我们都会去查证去验证可行性。

赵: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形成brainstorm的氛围,如果在这时候不停地进行心理交流,之后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

王:就是我们所有人,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去完善自己的想法,再跟大家讲讲这个想法有什么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中有哪些站得住脚有些站不住脚,大家一起攻击啊提问啊探讨出这个想法是否可行,最后再一起筛选得出一个最有意思最有可行性的结果。

12.记:你们在整个过程中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熬夜通宵也是常有的事,会不会抱怨呢?有过想退出的时候吗?

盛:确实会有这样的同学存在,因为这个过程的确是非常的艰苦。而且生科院的同学本身课就多,还要把时间分出来去做这样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东西,确实很难得。所以说我觉得我们这一届的组员真的是非常给力。而且我觉得大家之间都有很好的关系。

王:从始至终我画的图不下三百张,而且很多基本上都是我手绘的。

盛:(指着海报中的一个漫画版插图)你不要看这个很可爱,其实在可爱背后是有非常多的艰辛的。

王:而且往往一张图画好之后,哪怕是发现一个小小的问题都要再花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重新画一张。

盛:不得不说的是他在我过生日的时候还专门给我画了一张。

王:现在我们所有的队员关系都非常好,所以我准备在他们每一个人过生日的时候都送给他们一张我个人设计的picture.

盛:好啊好啊···

13  记:在你们做课题的整个过程中间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盛: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发现”。尤其是promoter这个事情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相当于是第一次有人做出这样的设计。当时真的不知道能不能work,是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但是当它真正能够work的时候。就拿当时的情况说吧,夏显好像有结果了,然后他把图调出来的时候,你不知道当时我是多么的兴奋!那种感觉真的是无法描述!

14. 记:这个国际大奖得来不易,可以说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支持,那可否说说学校和学院都给你们什么方面的支持?

盛:我们真的很感谢我们的学院,因为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

赵:因为我们总共参赛的次数不多,去年才开始。可能我们的影响还没那么大,所以在学校层面还没有足够重视我们的项目。所以说我们也希望通过宣传能够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的项目,知道研究的是什么东西,以便以后我们的队伍能够得到学校更多的支持与资助。而且我们也看到我们的队伍逐渐在进步,去年是铜牌今年是银牌,应该说就差一点点就得到金牌了。

15.记:有谁需要你们特别鸣谢的吗?譬如某位老师,各种文献之类的?

盛:这个就很多了。譬如说王建波老师。之前我们准备答辩,就是他主持的,然后他还带着一些其他的老师来听我们的答辩。还有谢志雄老师,一直有帮我们做一些语言上的修改。还有我的实验室导师周严老师,在仪器的提供上给了我们很大便利。

王:这些老师都很认可我们所以我们都很感谢这些老师,是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环境。

盛:是的,他们都在能够支持我们的最大范围内给予了我们支持。我们在brainstorming的阶段还去咨询过很多老师,无论是不是生科院的,他们都给出了很中肯的意见。

16.记:所以说你们的成功和其他人的帮助也是分不开的,那么你们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

盛:当你认定一个事情的时候就一定要不停地去做去完善去提高它,不要放弃。

王:有些实验要尽早,把能够做的事情合理安排,提前做好;还要有一个就是要有好的心态;要有责任心。每一个参与做这个实验的人都必须把这个实验当作一种责任,每一个人都必须对某个部分负责,这样的话他们才会有一个积极心态去参与并且努力地把它做好,而且当你负责做某一件事情,然后拿出一个比较好的结果的时候,你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坚持下来的动力。

17.记:你们去了香港科技大学和MIT,有什么感受呢?可否说说我们国内的优势和劣势?

盛:相比他们我们相对缺乏这种既开放又融合的学术氛围。在香港科技大学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是一种国际式融合的学校。

赵: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特别希望我们武大生科的学生多往外看。你不仅要知道我们课上学的是什么,而且也要知道其他大学的学生在干什么,不要只局限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应该要涉猎更广泛的信息,全方位拓展自己的视野。

王:就我看来,中国的队伍都很厉害,但很多都是借用老师的实验室做的也是老师的实验项目。

盛:我觉得中国就是缺少相应的类似的比赛,缺乏这样的交流与思想碰撞。而且中国也完全有能力举办这样的国际性比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没有。

18.记:那么我们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对未来还有什么展望?

盛、王:进步的空间是相当的大的。就拿我们的项目来讲,当初我们对实验的估计不是很足,我们还认为可以做到动物实验的地步。至于我们的团队,队伍的融合要再有机一点,领导再高效一点。

王: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能够把所有有热情的人打成一片,去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今年确实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足,有些人的事情过于集中了点。但是相比之下我们还是有进步的,我们也希望明年的团队能比我们今年好。

赵:还有就是一定要走出去,要与别的大学进行交流。

王:是的,金奖也有这方面的要求,组委很看重大学间的互相帮助

19.记:你们什么时候招新?对招收的成员的要求是什么呢?

赵:我们计划宣讲会在12月8号,12月9号我们开始面试。然后我们欢迎所有有热情的学生到时候前来参加。我们对大一大二的要求松一点,对大三的要求要严一点,但主要还是热情。

20.记:最后,在广大的学弟学妹面前为iGEM做一下宣传吧!

盛:iGEM给了大学本科生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就是你可以把你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并使其得以展示,而其他地方是很难给你这样非常难得的机会的。更难的是你能和世界各地各个有水平的学校、团队有一些思维上地碰撞,能够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东西,而且还能够去MIT做presentation,哇,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是吧?

赵:iGEM项目它能让同学们第一次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完成科研项目,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过程,这其中的锻炼是其他的大学本科阶段没有的,就好像是一个博士生要做的事情。而且比博士生能学到更多的事情,譬如团队合作等。而且可以说我们iGEM是唯一一支着眼于微观生物学而且与学业息息相关的队伍,所以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采访结束,时间已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半小时。从iIGEM知之甚少,到为了这次采访查阅了关iIGEM的很多资料,再到听学长们畅谈了iGEM的各种相关情况和他们的实验以及参赛经历后,笔者渐渐感受到了iGEM的魅力和它的内涵。在采访过程中,三位组员每次谈到关于课题的内容时都很兴奋,他们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情表现出来的热情与投入,深深地感染了笔者。另外,特别想提到的一点,就是组员之间深厚的友谊。互相调侃,互相赞扬,生日时的原创手绘礼物等等,也许这就是一路陪伴共同奋斗,走过那些艰辛但美好的日子后沉淀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吧!iGEM---WHU,谢谢你!iGEMers,谢谢你们!

 

P.S. 如果对今年的项目有兴趣的可以访问http://2012.igem.org/Team:WHU-China

 

                                                                                                                                             记者:鲁玉洁、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