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文化节之鸿学矩生专题讲座——恋爱与性

时间:2015-04-28 13:32:57

    2015年4月26日星期日下午14:30,生科文化节之鸿学矩生专题讲座——《恋爱与性》在生科院二楼报告厅举行,由医学部的朱俊勇博士主讲。生科院分团委副书记石蕾以及学生会主席团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由于本次讲座暨第二届生科文化节闭幕式,开篇,主持人播放了生科院学生会出品的视频,带大家回顾了这为期一个月的生科文化节:《狂犬病及狂犬病毒》讲座,樱花标本制作大赛,微生物平板涂鸦大赛,关爱自闭症儿童之志愿者活动。活动内容虽少,却充实而丰富,体现出生科院的情怀与特色。

视频放罢,主持人介绍道,朱俊勇老师开设公选课《性与健康》,目的就是为了转变学生观念,将性作为一种学术进行研究,而非被传统文化所禁锢致使“谈性色变”。越不谈,越神秘,产生的问题也会越多。通过这门课,弥补学生在初高中时期所欠缺的知识,懂得安全性行为,学会采取措施和寻求社会帮助。

朱老师接过话筒,刚一开口就展现了自己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我刚一走进报告厅,就感受到了生科院的‘温度’,可惜空调坏了开不了,那么大家可以脱衣服,但不要脱光。”笑声过后,经过短暂的自我介绍,朱老师切入正题——大学时代的恋爱与性。

    首先,朱老师打趣道:“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在全球最美的大学——武汉大学,大学时代不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是怎样的一种失落?今非昔比,二十五年前的教育部是‘不提倡’谈恋爱,但今天,在这样风景旖旎的大学里,只要有条件,就应该顺其自然地谈一场恋爱。”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维而产生了一些别的想法:大学里没恋爱就很失败吗?男生觉得别人恋爱了自己就“落伍”了,女生觉得没有人追我就很没面子。同时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和赞颂爱情的诗词,也在诱惑着没有恋爱的大学生们。那么问题来了,爱情究竟是怎样的?

 

    朱老师引述了著名的“斯滕伯格爱情三因论”:一是动机,由性驱使,受异性的外表和情境所诱发;二是情感,两性在一起所感受到的诸多情感体验;三是认知,从理智上对双方感情的认知,对情感的评价、对爱情行为的调节控制。同时还用一张图来说明“铁三角理论”。

 

    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每一角,每一边,以及整个图形,分别代表着七种不同的爱,例如初恋是只有“亲密”的喜欢,媒妁之言是只有“承诺”的空洞的爱,只有当“亲密”、“激情”和“承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完美的爱。然而当今大学生的现状则是:开放化和低龄化的趋势,恋爱关系过程化,恋爱结果脆弱化。观念的开放和类似“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想法使得“将爱情进行到底”成为了完完全全的校园童话。性行为和同居现象也渐渐增多。

诸多理论概念之后,朱老师根据调查,从态度、选择、相处和建议四个角度,谈谈爱情的实际。他指出,在动机方面,男女生是相似的:排解内心空虚寂寞成了多数人的首要想法。生理成熟而不成熟的内心世界的好奇,以及虚荣、依赖乃至“找一张永久饭卡,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功利观念也是动机的一部分。

    如何抉择大学时代的爱情呢?网易的调查给出了答案:在这个看脸的时代,男女对于择偶的第一要求都是长相,但也无可厚非,毕竟就算是买苹果,人们也会下意识地选择形状饱满表皮光泽好看的。男生的择偶标准更符合“外貌协会”的定义:或苗条或丰满,长发,个子高挑,甚至是“处女情结”;而女生则更加实际:讲卫生,有一技之长,有房,收入高,家庭负担小,不抽烟。当今大学生的择偶观,已经不像朱老师所处的年代那样简单,但归根结底,还是从“貌才德志”四方面出发,始于颜值,终于志趣。

    对于爱情的经营,朱老师强调道:双方,尤其是女生,千万不能因为恋爱而完全依赖对方失掉自己的人格。还要将恋爱,婚姻和性统一起来,学会复杂多变的相处,保持沟通,以及八字真言:信任,包容,理解,支持。保持一定的距离,照顾彼此而非宠溺。而且作为讲座听众主体的大学生们,必须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主业是学习而非爱情。同时学会正确地处理失恋:不失态,不失德、不失志。合理地宣泄,适度地倾诉,继续自己的成长,深谙“失恋不是爱情的终止,恰好是另一段感情的开始”之理(虽然大多数人都不赞同这个观念)。

    谈完了爱情,朱老师说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性。开宗明义,他严肃地指出婚前性行为必须严肃对待。但事实上,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对于性的态度相当随意草率,在性行为中,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每次都使用了安全套,甚至还有接近三成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当今大学生受到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影响,具有突发性、自愿性和反复性,但又缺乏理智,又因为受到“从一而终”等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具有严重的心理冲突。正确的性的产生都是因为好奇,再是生理上的需要,最后归于理性,可以选择自由开放,也可以选择传统内敛,但无论如何,严肃的态度都是前提条件。

    在性行为前,有两件事是必须三思的:避孕和性传播疾病。器具避孕是最常见的,但也总容易被双方或者某一方忽视;药物避孕如避孕药对于女性的内分泌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对女性身体没有好处;而所谓的“安全期”避孕法,由于考虑到排卵期并非完全周期性而是受到诸如情绪、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实是最不安全的。而梅毒、淋病、艾滋病甚至不起眼的沙眼都通过性行为传播。性行为,对于男生是零成本,对于女生却是高代价,人流或者分娩,女性所承受的痛是男人完全无法想象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公平,男生必须明白,避孕是男人的责任,女生也应该懂得义正言辞地拒绝不安全的性行为。一个为了一己私欲而选择不戴套的男人不值得被托付终身。

    最后,朱老师引用了两段话来结束本次的讲授部分。一是李小江的《解读女人》:人自身的尊严感和对他人是否尊重,都会在性关系中充分体现出来——性,其实是人格的一面镜子;二是《圣经》:性只有在结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在其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剖腹产问题以及关注度很高的性取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或看法,对此,朱老师也给出了诸如“优先选择顺产,视条件和指标选择剖腹产”、“0至6级的性价值取向的评估”、“对于同性恋的所谓‘治疗’几乎是无效的,把一个人真正地‘掰弯’或者‘掰直’是不可能的事情”的回答解释。问答环节结束后,朱老师鞠躬致意,同学们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朱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开阔眼界、普及知识的精彩讲座。

在最后主持人的致意陈辞后,第二届生科院文化节圆满结束。

 

    后记:初闻“恋爱与性”这一讲座主题,似乎煞有“标题党”的味道,到场的百余名听众,多也是被这样劲爆的标题所吸引。笔者原以为这次的讲座会是充斥着各种数据图表的专业性极强的讲座,会辜负广大听众的热情。但事实并非如此,朱老师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自己从教、从医多年的经验,结合学生的具体案例,将PPT上的内容展开,娓娓道来。的确,我们在恋爱这门课上一直是自己在摸索而没有人来授予专业知识,而关于性知识,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时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乏,大学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接受性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而这次不到两个小时的讲座,很好地弥补了这十余年来此方面知识的欠缺。

 

文字 毛佳俊

摄影 李宗阳

编辑 杨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