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质领航,魅力长江”实践队走进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探究新时代下基因安全、种质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实践队员通过本次实践探访,对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生科人守好粮食安全的责任有了全新的认识。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成立于2002年,承担着管理运行上海市农业基因库的重大责任,保护着93科360种23万余份种质资源,为维护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做出巨大贡献。此外,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还进行着节水抗旱稻与多种新品种生菜的育种工作,为守好“米袋子”和“菜篮子”而坚持努力着。
实践队于基因中心合影留念
当理论碰上实践
实践队成员首先参观了基因中心的基因园,对基因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杂交育种的理论与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基因园中,老师介绍,上海于上世纪末曾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种质资源的大量损失。因此,上海市农业基因库作为保护种质资源的重要方式得以建立。除此之外,基因园中对节水抗旱稻培育方法的介绍与节水抗旱稻的进步性介绍也让实践队员神往。
老师为实践队成员介绍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
老师的介绍,在实践队员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守护基因安全与粮食安全种子。在基因园双螺旋结构的穹顶之下,实践队员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基因危机带来的危害,也对课本上的“基因多样性”“基因保护”“杂交育种”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课本知识走进实践,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实践队员了解节水抗旱稻的发展成果
铜墙铁壁显丹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观完基因园,实践队员跟随老师实地参观农业基因库的内部。一层又一层的“铜墙铁壁”隔绝了库内与库外的世界,库外烈日炎炎,库内冷风阵阵——这是保存种质资源的必需要求。种质资源有长期与短期的储存条件,但无一例外需要极低的温度,甚至部分动物种质资源需要在-80℃的液氮中进行保存。这种低温条件给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带来了许多困难。“我们要为长期在库里面工作的人准备棉袄”,老师如是说。
尽管基因库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条件艰苦、耗费巨大,但基因中心的老师们乐在其中。基因中心的建立本身就承担着保存种质资源的重要责任,因此对基因库的维护对于基因中心的每个老师而言都是重中之重。被老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打动,实践队员更清楚地认识到了从事科研工作所需承担的责任,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吃苦耐劳精神对科学家的重要性。
农业基因库内部场景
创新发展,立德立才
参观完农业基因库,基因中心的刘毅副主任为实践队员做了题为“稻界奇兵”的主题讲座。刘主任首先从国家政策出发,鲜明地指出了守护好人民“米袋子”和“菜篮子”的重大意义,随后以“米袋子”为例,为实践队员详尽地介绍了基因中心节水抗旱稻的培育过程。作为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专家,刘主任分析了水稻与旱稻各自存在的不足,介绍了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的种种难题与挑战,为实践队员展示了新品种节水抗旱稻应用的美好前景;作为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前辈专家,刘主任为实践队员讲述了新中国培育优质水稻、提高水稻产量的故事。黄耀祥院士、袁隆平院士……在刘主任的讲解下,一位位前辈科学家的名字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而成为实践队员内心激励实践队员前进的精神力量。刘主任在报告的最后表达了对实践队员的殷殷期许,他希望实践队员能够将基础研究融入实际应用之中,永怀科学家精神,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刘毅副主任做“稻界奇兵”主题报告
刘主任的报告让实践队员受益匪浅。一方面,实践队员从刘主任的报告中对生命科学新质生产力在农业上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创新与绿色这两个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则在农业上的应用——节水抗旱稻的培育与推广完美地切合这两个主题。另一方面,刘主任的报告对实践队员而言是一场思想上的盛宴。实践队员通过倾听刘主任的报告,更加明确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品质与态度,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
实践队成员积极向刘毅副主任提问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本次参访活动对每一位实践队员而言,都在知识上与思想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本次参访活动,实践队员真切地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与进步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体会到新质生产力在生命科学新赛道上的高歌猛进之势;同时,实践队员也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对科研工作者的应有精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也更加明白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服务的。这对于实践队员而言,是一次思想上的大飞跃。
此次实践之后,实践队员必将更加坚定自己作为科研预备军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坚持科学家精神,向着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方向而努力奋斗——这也是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实践队员在接下来长江沿岸的实践过程中,也必将以更加严谨而热忱的心来迎接新的挑战,展现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