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一粒种子的传承

发布时间 : 2022/09/06点击量:

  编者按:《党员生活》杂志(2022年8月下旬刊)在《走近党支部|支部园地》栏目,以《一粒种子的传承》为题,推介了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我校生科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弘扬“新时代水稻候鸟精神”,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炎炎夏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以下简称“生科研二支部”)的党员们顶着高温烈阳,在稻田里进行杂交、取样、收种工作。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湿,裤腿沾满泥巴。

  水稻喜热,太阳在哪里,生科研二支部的党员们就到哪里,他们像候鸟一般,夏天在湖北,冬天飞去海南,完成水稻一年两季的培育和研究,让一粒种子成长为沉甸甸的稻穗。

  生科研二支部是以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纵向创建的党支部,支部主要由朱英国院士等7个课题组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党员构成,现有正式党员25名。

  “朱英国院士在世时,几十年如一日率领团队在湖北、海南等地工作,将个人奋斗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坚持奋斗到最后一刻。他像候鸟一样追着太阳,一生与水稻打交道。作为朱院士弟子的同学们,正沿着朱院士的足迹继续前行,争当新时代‘水稻候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宋俊杰说道。

  “你对水稻有感情,水稻就会对你有感情,水稻研究就会越做越有兴趣。”朱英国院士曾经的谆谆教诲鼓励着生科研二支部成员们积极投身水稻研究。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武汉花山育种基地、鄂州试验基地,经常出现支部党员们的身影。

  由于水稻种植受气候影响大,本应惬意的暑假,却是生科研二支部党员们异常忙碌的日子。

  7月21日晚10时,结束一天实验的党支部副书记朱琳告诉记者,她的生活几乎两点一线,在实验室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稻田。

  支部党员谢斌暑假扎根在基地数十天,每天6时开启一天的工作,俯身、取稻、观察……及时记录水稻的“一举一动”,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在稻田与水稻亲密接触,在实验室潜心钻研。支部党员在学术方面也是硕果累累,近3年来,共发表SCI论文20篇,获批专利1项。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助力红莲型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和应用。

  “水稻的生长过程就像是人的成长阶段,播撒种子、精心培育、收获果实。”生科研二支部书记朱澳云介绍,支部借鉴水稻的生长周期,按照“扬帆播种期—同心分蘖期—逐梦孕穗期—勤耕结实期”四个时期,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活动,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知行合一的党员队伍。

  “扬帆播种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播撒红色种子,厚植爱国情怀;同心分蘖期学习英雄前辈或者身边人的典型事迹,通过榜样引领,凝聚青年力量;逐梦孕穗期邀请扎根基层的校友召开经验交流会,激励党员到基层施展才干,为祖国建功立业;勤耕结实期总结经验,谈感想、找差距、谈不足,找准发展方向。”朱澳云说。

  “在一次次支部活动中,朱英国院士‘为天下苍生饥寒终身奋斗’的信念不断激励着我们,支部成员间的交往与沟通也不断增强。”党员周明骜说,“我要学习朱院士心怀天下、爱党报国的精神,秉承‘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的决心,不畏艰难,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