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辉院士谈抗抑郁非药物的研发-从基础到临床

发布时间 : 2021/04/12点击量:

  4月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教授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做题为《抗抑郁非药物的研发,从基础到临床》的学术报告。苏国辉教授以当今社会老龄化和低龄化精神卫生问题作为切入点,从运动与脑健康、光疗抗抑郁作用中的功能和机制、预防性给予枸杞糖肽缓解负性刺激诱发的抑郁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和最新进展。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发现的与运动促进脑健康有关的生物因子Adiponectin(脂联素)与抑郁症的密切联系,可开发为预测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其背后的分子基础,并进一步从小鼠模型实验中发现光疗可以通过视网膜-腹侧外膝体-外侧缰核通路介导大脑空间记忆的增强,对长期疲劳人群的研究得出气功运动(以八段锦为例)能够从神经水平显著改善抑郁分数的重要成果,揭示了运动与大脑的可塑性和记忆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其团队在开发枸杞糖肽对提高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向我们展示了非药物防治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广阔前景。

  报告后,苏国辉教授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气氛融洽。苏国辉教授在同学们准备的纪念册上签名、题写寄语,表达其对年轻一代大学生的鼓励和祝福。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宋保亮教授主持本次报告,武汉大学副校长唐其柱教授为苏国辉教授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

  苏国辉教授1977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广州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荣誉教授,香港大学何冯月燕基金明德教授(神经科学),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社会学院、眼科学系解剖学讲座教授,中国脊髓损伤研究协作组董事会联席主席,中国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杂志总编辑。苏国辉教授于1985年首先证实了使用外周神经的移植方法可以使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长距离再生。研究方向是使用多渠道的方法,来促进视神经及脊髓轴突再生。致力研究探索神经保护和再生的因素,包括纳米医学、营养因子、运动、中草药提取物、其他一些小分子、免疫反应、 康复训练等。 1995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 (FNAI, Fellow of US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2017年当选为 DABI (Dana Alliance for Brain Initiatives)会员,2019 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1年当选为美国医学及生物工程学会院士。共发表SCI论文490多篇;拥有专利 46 项。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