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载体--武汉大学自主拍摄的电影《朱英国》试映

发布时间 : 2021/11/30点击量:

  记者:李琳

  “我有我的使命,你有你的使命,要一代一代人传下去。”“杂交水稻的希望和未来,永远在年轻人身上。”盛夏酷暑时节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记载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像候鸟一样追着太阳和高温季节种水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电影《朱英国》里,一句句质朴的话语,一幕幕动人的场景,通过光影变换,勾勒出“水稻候鸟”朱英国院士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为天下苍生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

  11月29日校庆日当天,武汉大学举行电影《朱英国》试映暨交流座谈活动。校党委书记韩进、副校长徐业勤、电影主创人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生命科学学院、艺术学院师生代表共100余人观看了影片。

  电影《朱英国》是第一部由武汉大学主创、武汉大学投资摄制、武汉大学师生主演、武汉大学完全掌握知识产权的影片,也是学校首次借助电影这种传播媒介,在更大范围展现朱英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有力尝试。影片历时2年拍摄完成,目前正在进一步打磨、送审阶段。

  影片选取朱英国成长与奋斗的二十年经历,以历史和当代两条线索相交织,两种影调相呼应,通过复调叙事和多重人物视角,深情讲述了朱英国从一个贫寒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国杰出杂交水稻科学家的传奇故事,再现了朱英国矢志报国、心怀天下的赤子情怀,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科研精神,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观看影片过程中,现场师生深受震撼,不少人感动落泪。影片结束时,全场以热烈的掌声向这位“水稻候鸟”“农田院士”致敬。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级高工朱仁山是朱英国科研团队成员,他评价影片故事感人、语言质朴、画面真实。观影过程中他难掩激动心情,数次落泪:“电影的大多数场景都取自朱老师工作、生活的地方,很多故事、场合我都是亲历者,仿佛一下就回到和朱老师一起工作的时候,感受他为天下苍生奋斗终生的伟大情怀。”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胡骏表示:“电影还原了朱老师最核心的一些特质,比如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常年在田间地头育种,为国家粮食安全不懈奋斗,极其关爱学生等等。作为朱老师的学生,我们要继承他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罗肖陨是朱英国的学生,在看过电影后,才更了解朱英国年轻时在科研道路上经历过的艰难险阻。“影片选取的是朱老师从普通大学生到杂交水稻专家的20年,展现了他在科研进程中的重重阻碍和无数失败,能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是让所有人吃饱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在科研道路上不怕困难,不惧失败。”

  影片放映结束后,举行了交流座谈活动,由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楚龙强主持。电影导演、艺术学院教授彭万荣介绍了电影《朱英国》的创作过程;电影中朱英国的扮演者、艺术学院教师杨诚讲述了自己诠释人物的深切体会;朱英国的学生代表、参演电影的师生代表等纷纷畅谈观影体会,并对影片的下一步修改提出建议。

  韩进指出,朱英国的奋斗历程,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对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感召意义。武大师生通过参与影片的创作和表演,更能真切体会朱英国的精神与情怀,达到讴歌一位典型、弘扬一种精神、锻炼一批人、教育一代人的目的。拍摄电影《朱英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师生读懂典型的精神,感受榜样的力量。要把学习朱英国的精神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激发广大师生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新时代的新征程。他对影片的下一步修改提出了具体建议,并勉励剧组成员进一步打磨影片,让电影《朱英国》成为武汉大学标志性的文化艺术成果。

  朱英国生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自主培养的遗传学家、杂交水稻研究先驱者和杂交水稻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年8月9日,朱英国因病在武汉去世,享年78岁。2017年12月,教育部追授朱英国“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摄影:舒佩 编辑:陈丽霞)



转自:武汉大学新闻网

返回顶端